2020.03.15 12:30:00《财经》杂志期刊
原题目:中国消费者协会:涉疫情投诉网络热点集中化在合同书退款、仿冒伪劣商品等层面
3月15日,我国消费者研究会运用网上平台进行“今年3·15国际性消费者权益日”网上活动,活动标题为“凝聚力彼此能量”。本次主题风格活动发布了涉疫情投诉整体状况。
汇报显示信息,今年1月21日至2月29日,全国各地消费者协会机构共审理涉疫情消费者投诉180972件。
在其中,按投诉特性分:涉及到价钱难题81581件,占比45.08%,合同书35260件,占比19.48%,产品质量问题21136件,占比11.68%,售后维修服务难题10521件,占5.81%,仿冒难题6412件,占比3.54%。
按产品和服务项目类型分:涉及到防护口罩类投诉79368件,占比43.86%;蔬菜水果粮油食品类投诉15039件,占比8.31%;餐饮经营类投诉13829件,占比7.64%;网上购物类投诉10139件,占比5.60%;交通出行服务项目类投诉9067件,占比5.01%。
从全国各地消费者协会机构审理消费者投诉状况看,涉疫情投诉热点话题包含合同书退款难题突显。受疫情危害,春节假期绝大多数消费者迫不得已更改消費方案,或是一部分经营者没法一切正常出示服务项目,造成 合同书类纠纷案件增加。
除此之外汇报显示信息,一部分经营者趁“疫”价格上涨、价格垄断。防护口罩、乙醇、消毒剂等防疫用具和蔬菜水果粮油食品等民生工程日用品价钱类投诉变成网络热点。
因为疫情累加春节长假,货运物流、原料、人力等成本增加,造成 一部分物价飞涨,但此外,一部分店家趁“疫”价格上涨,价格垄断,毁坏市场监管,危害消费者利益。
价钱类投诉的关键难题有:一是一部分非法店家廉价拿货高价位出售,牟取暴利,乃至同批号商品,短时间持续价格上涨;二是一部分经营者以防护口罩、乙醇、消毒剂等防护装备高价位强制性套系别的物件,限定消费者挑选;三是一部分经营者不贯彻落实实价,对蔬菜水果、肉制品等配搭售卖,只标总价格,沒有清单的产品名、价格、总数、净重等。
除此之外,一些仿冒、伪劣商品借“疫”仰头。消费者投诉的关键难题有:一是防护口罩、乙醇等防疫用具品质良莠不齐,例如防护口罩脱线、商品到期等;二是一部分店家出售归属于三无产品的防疫用具;三是以防疫为营销手段,夸大其词或虚假广告普通口罩的安全防护作用,或是以一般一次性口罩假冒医用外科口罩;四是市场销售仿冒品牌口罩、进口口罩等。
受疫情危害,许多 消费者挑选根据互联网选购生活用品、生鲜配送和防疫商品,但有关投诉也持续增加。消费者投诉的关键难题有:
一是互联网选购的产品品质不太好。订购的生鲜配送等食材不新鮮、包裝不健全、品质有瑕疵;二是店家宣传策划与具体不符合,没货出售。如,多位消费者体现某网上购物App因涉嫌以出售防护口罩为营销手段,博得消费者注册量、注册人数,在消费者提交订单且验证成功后,又以缺货为由,采用单方面“取消订单”个人行为,因涉嫌损害消费者合法权利;三是网上购物订单信息集中化,送货延迟;四是物件运输全过程不留意安全防护致被挤压成型毁坏等;五是消费者退换货、退换艰难;六是一部分微商代理、微信朋友圈网上代购卖东西趁“疫”称霸一方,假冒商品、诱购、二维码行骗等比较严重,但产生纠纷案件时调研协商难度系数大,急待相关层面加强管理。
因此,中国消费者协会号召,相关政府机构进一步健全涉疫情退改现行政策,切实加强对非法经营者的依法查处幅度。各领域经营者要提升自我约束,进一步担负维护消费者义务。另外,消费者要合理消费,依规消费者维权。疫情期内,消费者针对防疫商品和日常生活用品,要按需购买,不限时抢购、不推积;针对朋友圈模糊不清二维码、预付费卡高折扣优惠让价等难题,要提高警惕。(新华通讯社)
文章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api@1dq.com删除